日期
诗文库 正文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伏闻道本无为。降元精而生二象。
象而后数。罗五纬而备偫形。
维地丽天。无违于律历。
阳舒阴惨。咸系于裁成。
由是善恶循环。吉凶倚伏。
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
蟾魄乌轮。不能革盈亏之势。
况乎二仪禀质。三命定生。
未超变化之机。固有推迁之理。
是宜兢怀省己。审过知非。
常加策励之心。冀动真灵之鉴。
臣夙承元荫。早沐洪休。
运偶睿明。身叨宠任。
推忠陈力。未申匡济之劳。
翊圣扶天。累超逾之渥。
将坛相印。委遇益隆。
苍佩行师。徽荣弥厚。
戒满盈而徒切。报君父以何阶。
尚恐动静行藏。有乖于素分
属心举念。有忤于神明。
或在公有失于赏刑。统众有愆于裁断。
或往世之尤违未解。或积生之冤债未祛。
有一于斯。皆宜忏涤。
又今年二运俱逢于墓位。飞天仍直于火星。
虽居华盖禄德之方。恐有刑剋照临之数。
以兹兢惧。倍切恳诚。
徐氏年运之中。亦有灾滞。
大小二运。金火气微。
飞宫遇于计都。天符临于生月。
恐为灾滞。志在忏祈。
是敢恭备信仪。虔申斋洁。
按元都品格。修黄箓道场。
严香花于二日六时。召真圣于诸天诸地。
凝神注念。沥恳披心。
伏惟万圣回光。众真流鉴。
悯其丹款。锡以休祥。
赦已往之罪瑕。息将来之厄滞。
明星暗曜。无临照之凶。
三命五行。除冲妨之会。
冤仇和释。债讼消平。
嗣允繁昌。寿禄延益。
九元蒙福。幽夜开光
眷属康宁。龙神安豫。
上愿圣躬万寿。大业永昌
布声教于九围。咸欢舜泽。
混车书于八极。共乐尧仁。
百谷丰盈。六气均畅。
誓倾忠孝。上酬英睿之慈。
克励精诚。仰副真灵之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改元载初赦文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六
朕闻元皇纂历。
则天地以裁规。
大圣握图。
法阴阳以施化。
故能牢笼品类。
陶铸生灵。
敷景运于休期。
阐宏基于光宅。
昔有隋失驭。
率土分裂。
赤县为禾黍之场。
苍生遇涂炭之酷。
高祖神尧皇帝龙兴汾晋。
凤起寰区。
除枭獍而安八荒。
剪鲸鲵而清四海。
太宗文武圣皇帝膺昊穹之历数。
鼓雷电之雄威。
服远冠巢燧之前。
开边越羲农之际。
鸿名迈于三五。
茂绩隆于往初。
高宗天皇大帝雷泽之祯符。
降天纵之神器。
湛恩所被。
匝乾坤覆载之乡。
至化所覃。
尽舟车所通之境。
抚璇丹极。
辑瑞苍岩。
天平地成。
淳风启千年之运。
乐和礼备。
宝祚隆三圣之基。
逖听王猷。
熙开帝载。
朕以虚薄。
虔奉睿图。
夙怀兢业。
不遑暇食。
幸穹昊贻佑。
宗社延祥。
河荐合天之符。
永昌之箓。
时和岁稔。
远肃迩安。
斯皆先德所延。
屡彰嘉贶。
自恭临亿兆。
巳积炎凉。
尚想希风。
未臻于至道。
顾循菲德。
愧切于深衷。
思宏顾托之恩。
再阐混元之始。
夫以元穹列象。
三辰所以丽天。
厚载含章。
五行于焉纪地。
易曰。
三五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
火水相变。
其卦为革。
彖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
言五德更相生变革万象。
者改政施教。
明受之于天。
不定之于人者也。
仲尼曰。
其或继周者。
虽百代可知。
盖以文质相因。
法度相改故矣。
是以伏羲高阳有周皆以建子之月为正。
神农少昊陶唐有殷皆以建丑之月为正。
轩辕高辛后汉氏皆以建寅之月为正。
后虽百代。
可知者以此。
虽遭遇不同。
步骤殊致。
未有不表明轨物。
以章灵命之符者也。
我国家创业。
尝有意改正朔矣。
所未改者。
盖有由焉。
高祖草创百度。
因循隋氏。
太宗纬地经天。
日不暇给。
高宗嗣历。
将宏丕训。
改作之事。
屡发圣谟。
言犹在耳。
永怀无及。
自五帝缵统。
三王驭宇。
或父子相承。
同体异德。
或金木迭改。
应天顺人。
故纳麓登庸。
粤受终于文祖。
干戈革命。
必理历于明时。
然则开元配永。
肇自阳来之旦。
统历履端
基于朔易之首。
孳萌发内。
气律由中。
品物任而昭苏
生类荡而敷革。
是知之人统。
不逮殷之地正。
殷之地正。
有殊周之天统。
元命所苞。
实在兹矣。
公稽古。
制礼于成王之日。
汉高握德。
改元于武皇之代。
则知文物大备。
未遑于上业。
损益之道。
谅属于中平。
朕所以式遵礼经。
奉成先志。
今推三统之次。
国家得天统。
当以建子月为正。
考之群艺。
厥义昭矣。
宜以永昌元年十有一月载初元年正月
十有二月腊月
来年正月改为一月。
载初元年正月一日子时巳前。
大辟罪巳下。
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见系囚徒。
皆赦除之。
其叛逆缘坐。
及子孙杀祖父母父母。
部曲容奸。
奴婢杀主。
不在赦限。
其与敬业虺冲并诸虺友往还。
其魁首巳伏诛。
其支党事未发者。
特从原免。
不得更相告言。
内外见任文武。
九品巳上职事官并赐爵一级。
天下百岁巳上老人版授下州刺史
米粟五石。
帛十段。
九十巳上版授上州司马
米粟四石。
帛七段。
八十巳上版授县令
逋悬调并丁夫杂匠卫士
及有番第等违番及逃走应陪番及徵课调者。
并特宜免放。
其欠负官物及盗诈三库物。
并不在赦限。
鳏寡孤独笃疾等不能存立者。
量加赈恤。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天下百姓。
年二十一身为户头者。
各赐爵一级。
女子百户赐以牛酒。
明堂役工人未被恩者。
付所司即类例定等级奏闻。
十五日内使了。
缘供明堂致死人。
其有未沾勋赐者。
亦宜准例酬给。
今年不熟处。
及遭霜涝之处。
并量放庸课。
州县好加检校
勿使饥馑。
新平军差科百姓。
稍有辛苦。
宜亦量加优恤。
蠲其徭役。
所司类例处分。
象州军百姓艰辛处。
未得复者宜给复一年。
洛州辇毂。
徭役繁多代。
朔并忻等州行军。
及诸州供明堂木及铜处。
所司各类例节级给复。
皇亲诸陪位。
未出身者量材处分。
巳出身者赐勋一转。
富商大贾。
衣服过制。
丧葬奢侈。
损废生业。
州县相知捉搦。
两京兼委金吾检校
天下百姓。
皆须嫁娶以时。
勿使外有旷夫。
内有寡女。
战亡人格外赠勋两转。
回授期亲。
其子孤茕者。
州县给粮安养
征镇人家口。
州县存恤。
劝课殷有之家。
助其营种。
勿使外人侵欺。
仍令所司刊正礼乐。
删定律令。
格式不便于时者。
内外官五品巳上。
各举所知。
九经文字。
学士详正。
革其讹舛。
亡官失爵量加叙录
长流人别敕流人移贯人降授官人。
及后缘逆人用当及造罪过特处分者。
虽未至前所。
并不在赦限。
西府功臣及晋府子孙屈滞者。
量加收叙。
所司奏闻。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
朕又闻之。
人必有名者。
所以吐情自纪。
尊事天人。
是故以甲以乙。
成汤为子孙之制。
有类有象。
申繻明德义之由。
朕今怀柔百神。
对扬上帝。
三灵眷祐。
万国来庭。
宜膺正名之典。
式敷行政之方。
朕宜以照为名。
自卦演龙图
文开鸟迹。
万人以察。
百工以乂。
所以宏敷政道。
宣明礼乐。
指事会意。
改易异涂。
转注象形。
屈伸殊制。
周宣博雅。
史籀兴古篆之文。
尼父温良。
邱明述春秋之传。
自诸侯力争。
姬室寖微。
离为二周。
分成七国。
律法异令。
田畴异亩。
言语异声。
衣冠异制。
秦兼天下。
刬灭古文。
隶卒屡兴。
兵车岁动。
官狱繁骛。
爰创隶书。
自著秦文。
肇兴八体。
刻符兼于大篆。
摹印逮于殳书。
两汉因之。
九千馀字。
张敞杜邺
讲学于前。
扬雄甄丰
校理于后。
魏晋以降。
代乏名儒。
穿凿多门。
形声转缪。
结造新字。
附会其情。
古今讹舛。
稍益繁布。
画规无端平之体。
鱼鸟增奔放之容。
转相仿效。
日滋日甚。
遂使后生学徒。
罔知所据。
先王载籍。
从此湮沈。
言念浇漓。
情深悯悼。
思返上皇之化。
伫移季叶之风。
但习俗多时。
良难顿改。
特创制一十二字。
率先百辟。
上有依于古体。
下有改于新文。
庶保可久之基。
方表还淳之意。
昔在包牺开木德之运。
轩辕应土行之序。
循环终始。
布在方策。
莫不绩著帝猷。
皇道。
方列三微之统。
乃膺五行之历。
虽则盛比共工
强踰嬴政
齐桓晋文
大彭豕韦之美。
才为霸者。
岂登帝箓。
自炎精荡覆。
王风哀思。
汉氏蒙尘。
中原离析。
当涂逆取。
但肆兵威。
典午专权。
无闻德化
三国鼎峙。
五胡幅裂。
或道乖嗣德。
匪孙谋。
良由取之不以乐推。
失之在乎虐用者也。
齐梁窃据。
僻在江淮
周魏勃兴。
奄宅咸洛。
虽变夷从
号令惟行于境内。
而智小谋大。
声教不通于天下。
隋之御极。
陈氏犹存。
开皇之中
才闻混一。
嗣主失道。
俄至分崩。
七八年閒。
生人泯绝。
秦项之酷。
犹未之半。
开辟巳来。
盖未之有。
我国家祖宗积德。
文武重光。
仁风被于四表。
英猷冠于三代。
易不云乎。
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易者也。
仲尼曰。
善人为邦百年。
可以胜残去杀。
则知圣王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矣。
自魏至隋。
年将四百。
称皇僭
数十馀家。
莫不废王道而立私权。
先诈力而后仁义。
勋未踰于列国。
德不惭于霸图。
虽复时合诸侯。
一匡区域。
晋武践祚。
茂烈多惭于水官
乘时。
雄图不逮于秦氏。
惟彼二君闰位。
况区区者。
岂宜当三统之数者乎。
朕逖听皇纲。
幽求帝典。
定王霸之真伪。
洗生人之耳目。
庶叶三推之美。
光宣五帝之次。
况当布政
景化维新。
太初开历。
上元伊始。
宜以发挥大宝。
申明历数。
恢皇家正土之符。
继炎刘真火之序。
摛之罔极。
垂之无穷。
以周汉之后为二王。
仍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
所司求其苗裔。
即加封建。
其周隋宜同列国。
其嗣使主祭焉。
布告遐迩。
咸知朕意。
主者施行。
明堂令于大猷 初唐 · 于知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粤以天子制爵禄。
诸侯掌邦畿。
五十里之国者(阙十一字)十有一。
盖所以设方伯
置令长。
彊理宇宙。
宰制偫庶者矣。
汝南国之心腹。
河东郡之股肱。
非贤勿居。
惟材是寄。
大则曳青缟而纡银印。
小则绾墨绶而佩铜章。
是以□宰□城皇汉则以南台御史俾居□邑大晋则以东宫□人故能齐其政而不失其宜。
修其教而不易其俗者。
其惟明堂县东海于公乎。
公讳大猷
字徽本
东海郯人
后□□□遂寓家雍州
今高□□也。
□□帝□之命官开国。
侯伯之保姓受氏
祚□则周公之允。
邘韩则武王之穆。
金章建国。
里中大丞相之门。
玉帐□家。
阃外列将军之戟。
曾祖宣道
内史舍人左卫成安县开国子
皇朝赠使持节都督凉肃甘瓜沙五州诸军事凉州刺史
谥曰献
徐邈东州儒素。
刘超西省人伦。
表□□而警彤闱。
执虎符而飞□□□德降表坟之赠。
优贤崇告第之仪。
祖志宁。
礼部尚书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师上柱国燕国公
使持节都督幽易妫檀平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谥曰定
皂裾琼佩。
北斗喉舌之司。
绛服金蝉。
西掖股肱之寄。
剑履上殿。
方崇重傅之恩。
羽葆盖车。
式备尊师之礼。
凤扆推其献纳。
龙楼□其□□父立政。
尚书吏部郎中国子司业太子率更令渠虢二州刺史太仆少卿上护军仙台侍女礼阁郎官
摄斋槐肆之前。
曳组桂山之下。
郗超以蕃伯之望。
职总□河。
马防以□公之材。
荣参象海。
丹山凤下。
沧溟鲲化。
明珠则径寸为宝。
白璧则盈尺称珍。
小年识五方之书。
大成通九经之义。
嬉戏则以诗书礼乐。
造次则以孝友谦冲。
显庆三年解褐左千牛备身
材推令德。
士选良家。
青璅晨严。
赤墀近侍。
缘坐左迁梓州参军事
谴即谪居。
咎非投俾。
郗嘉宾之卓荦高隽。
见□公军。
袁彦道之俶傥不羁。
言归柏府
桂州都督府功曹参军
境接鸢溪。
载洽升龙之誉。
地邻鲸海。
几沦栖凤之材。
文明元年选授苏州司兵参军
东里藩维。
恐老荆州从事
中方镇
谓屈蛮府参军
属攀号弓剑。
遏密金石。
锡印章而录旧。
膺玺诰而念劳。
垂拱三年敕除并州大都督府士曹参军
唐叔剪桐之境。
迟尔材□□□分竹之郊。
光我藩翰
枌榆之地。
诚为沮洳之川。
丰沛之郊。
何必芒砀之泽。
帝乡推其善价。
公府义其良图。
恶少迁佩犊之风。
流俗渐驱鸡之化。
永昌元年洛州□□参军
向雄镇西之府。
毛玠平南之军。
太守范滂
主诺之声猷自远。
功曹岑晊
坐啸之风裁独高。
制授朝散大夫
馀如故。
寻加朝请大夫
行□州□官县令
荣曜朱绂。
材光紫诰。
蒋公炎岂千石之器。
而委割鸡。
庞士元非百里之材。
方思展骥。
制除德州司马
又迁汾州长史
一冠介帻。
二职彤襜。
从事之班。
居□□之□形色安于席地。
神意见乎屏□不挠于危。
无负于物。
圣历元年使持节随州诸军事随州刺史
田叔以壮勇而刺三河
王尊以忠贞而驱九折。
分行□□朱明以刺强宗。
独坐州镇。
元英而按豪族。
圣历二年制除雍州明堂县
黄图帝国。
黑水神皋。
地即京都。
人多杰暴。
信阳侯之门客。
尚在必诛。
宁平主之家僮。
犹□□□威信表西门之化。
惠爱奉东里之风。
抑挫右姓。
诛□□猾。
灾蝗宛转。
由去督邮
义鸟归飞。
为驯童子。
推诚而理。
则人不忍欺
宿讼无冤。
则吏维仰德。
加以笙簧六籍。
箧笥五经。
三寸弱毫。
回鸾拂羽。
四□油素。
缟凤和鸣。
眷眷吏人。
预轸去思之恋。
依依故老。
每哥来晚之谣。
悲夫。
安仁七旬。
不遇箱中之术。
桓侯五日。
□闻壁上之行。
圣历三年七月十日
万年常乐里之私第。
春秋五十七。
黄发攀辀。
心伤折石之痛。
元髫恋𰒿。
睑盈埋玉之悲。
公剑号纯钩。
珍称□炎。
仪表□□风神壮勇。
黄金必弃。
每见挥锄。
赤仄无留。
恒持挂树。
总角之岁。
隐幔骇而不惊。
佩觿之年。
□衣去而无愠。
一日千里。
四代五公
忠孝足以光时。
能贤足以轨物。
夫人荥阳郑氏。
父□矩雍州富平县
魏赵郡李氏外□□都公□□公□服尚书□衣蕙问都□兰仪婉淑。
女训芬乎奉帚。
母师光乎主馈。
即以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
合葬于雍州三原万寿乡□坳之先茔。
礼也。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辨机
鲤庭礼乐。
鹓序梓。
摇山入辅。
擢彼正人。
外台出□慰兹偫庶。
鹡鸰怀断。
□摧金玉之心。
鸿雁悲鸣。
若洒琼瑰之□嗟乎。
八龙长逝。
三虎永怀。
庶振家声。
思光祖德。
南阳陌上。
爰标构石之坟。
京兆傍。
俾建生金之碣。
其词曰。
浩浩洪源。
□□□代□□朱轮。
翻飞紫盖。
锡爵分茅。
命官食采。
邘韩之穆。
里闾其大(其一)
傅相继业。
公侯踵武。
气雄家邦。
荣曜区宇。
人之领袖
物之规矩。
□□□□量□□公辅(其阙一二字)明俊德。
丕承宠光。
风仪礌落。
天骨昂藏。
家□之盛。
门户之纲。
袭兹圭组。
侍彼岩廓(其三)
铜陵之东。
珠崖之北。
姑苏台下。
晏温鼎侧。
嚣然令望。
伟哉高□端委佐兹。
刑清讼息(其阙一四字)
以师友。
贤哉主吏。
联翩化鹤。
徘徊展骥。
球琳之宝。
瑚琏之器。
白日既披。
青云自致(其五)
汉东旧国。
随有大名
关西列郡。
秦称上京
□有良翰。
宰□□□教渐□□威加□城(其六)
秩秩德音。
凛凛风格。
山灵固□河神是迫。
手荅笺书。
心明糺擿。
虫螟感化。
犬牙移陌(其七)
佥言惠爱。
帝曰允谐。
剧□尔□繁俗□怀。
祥鸾翙翙。
鸣凤喈喈。
□□□□玉树□埋(其入)
衣冠道谢。
衮职谁补。
□□□䫻风悲。
苍茫雾苦。
寂寂兮荒隧。
幽幽兮后土。
石椁掩兮千年。
金声振兮万古(其九)
驳论徐馀庆处斩奏 初唐 · 徐有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谋反大逆。
罪极诛夷。
殄其族未足以谢愆。
污其宫宁可以塞责。
今据馀庆罪状。
颇共虺冲交涉。
为冲理债。
违敕是情。
于冲致书。
在反为验。
既属永昌恩赦。
在庆罪即合原。
状据永昌元年赦曰。
其与虺贞等同恶徒党。
魁首既并伏诛。
其支党事未发者。
特从赦原。
谨详魁首两文。
在制非无所属。
尚书曰。
歼厥渠魁。
名例律曰。
造意为魁首。
即其帅首乃元谋魁帅。
首谋已露者既并伏法。
支派党与未发者特从原宥。
有伏诛既标并字。
足明魁首无遗。
馀庆赦后被言发觉。
即为支党。
必其庆是魁首。
当时寻已伏诛。
若从魁首逃亡。
亦应登时追捕。
进则不入伏诛之例。
退则又异追捕之流。
将同魁首结刑。
何人更为支党。
况非常之恩。
千载空遇。
莫大之罪。
万死蒙生。
令支党之人。
翻同魁首。
应坐之伍。
更入死条。
嫉恶虽臣子之心。
好生乃圣人之德。
今赦而复罪。
即不如无赦。
生而又杀。
则不如无生。
窃惟圣朝。
伏当不尔。
馀庆请依后断为支党处流。
攀龙台碑701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粤若太极始搆。氤氲含五气之精。
元胎既分。鼓舞立三才之位。
由太朴而观成象。自流形而臻物备。
因乾坤之变化。相后辟之经纶。
则知肇创云雷。非一圣之事。
奄荒区夏。由浸昌之业。
是以岐酆受命。武王戢商野之戈。
谯亳开基。文后迁汉宫之鼎。
若乃提六合之枢纽。扣二仪之鐍钥
日月既出。方利见于通三。
风云未和。尚劳谦于初九。
蓄宏图于缘鹤之邸。垂庆绪于断鳌之运。
屈伸应物而无累于时。进退随方而不违于道。
非圣人之睿智。其孰能与于此乎。
大周无上孝明皇帝。讳某字某。
太原文水人也。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
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
居沛之竹邑尚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薛侯陔其后也。
六代祖洽。仕
封于晋阳。食采文水
子孙因家焉。夫其受氏中古。
开阶上业。轩辕以青龙进驾。
配永循机。少昊以元鸟名官。
修方正度。高辛之首戴干盾。
后弃之躬勤稼穑。或四妃分孕。
随肩执天下之图。或三圣连衡。
踵武司域中之契。宗支继明而袭嘉。
帝载重熙而累洽。虽七百休祚。
暂迁于质文。而九五尊名。
复光于历数。自非庆钟长发。
神应远期。人鬼赞其谋猷。
乾坤扶其统绪。岂能出入百代。
周旋万期。至道淳风。
未昏而已旦。洪炉大宝。
既旧而还新。家纂迎日之符。
门传配天之业。环三辰于斗极。
不足比其崇高。灌四渎于沧溟。
未能俦其深远。若夫振氓育德。
屈道不王。舄奕于昭穆之閒。
颉颃于公卿之位。盖详诸惇史。
可得而略。高祖成皇帝
宏才硕量。经文纬武。
曾祖章敬皇帝。达学通儒。
金声玉振。大父昭安皇帝
心冥道德。志挟九区。
显考文穆皇帝。理会几神名高四海。
文穆之第四子也。母文穆皇后
尝祈晋祠于水滨。得文石一枚。
大如燕卵。上有紫文。
成日月两字。异而吞之。
其夕梦日入寝门。光耀满室。
已而怀孕。遂产焉。
及载诞之宵。梦人称唐叔虞者谓后曰。
余受命于。保护圣子
惊寤而已生。明日。
紫气氛氲。覆冒其城上。
俄而化为五色。髣髴若文绣之衣。
左右亲宾。莫不骇异。
及长。龙颜方面。
身长八尺。背有黑子。
象北斗之形。昔者祷于郊禖。
拾卵而兴王业。游乎温洛。
吞珠而立(一作基)。谯宫诞而青气发祥。
猗殿生而丹曦授彩。亦有御感梦。
皇天之命伯倏。剪叶开封
上帝之名太叔。咸跻未然之兆。
并获将来之应。犹不能比踪神贶。
埒美圣符。况乃龙颜武肩。
有含良之骨法。戴钤怀斗。
高密之容状。是故生而圣知。
幼而聪达。敏给于论天之始。
徇齐于对日之初。甫及胜衣。
究缇缃之赜。逮乎束发。
殚鞶帨之巧。淳深孝悌之性。
天机。宏裕仁慈之风。
匪因师习。太后尝被重疾。
不愈经时。扶侍起居。
品尝药物。仅踰苍舒称象之岁。
未及子建诵诗之年。履不正絇。
衣不解带。及丁荼蓼。
号慕呕血。七日无水浆之膳。
三年罢盐酪之滋。扶杖而行。
殆至毁灭。虽孝文之服勤累载。
高宗之谅阴三祀。无以加也。
常有大节。罕营小方。
志立功名。而不求苟得。
心重气侠。而动循常宪。
道德深富。规模宏远。
旷心将江海齐逸。宏量与宇宙同宽。
是以单父通人。识其殊异之表。
大梁奇士。许以霸王之略。
文穆皇帝则哲之鉴。恒易其难。
几之神。每前其用。
尝从容谓诸子曰。吾家累仁千祀。
积德重叶。馀庆所及。
宜在子孙。今观汝曹。
王佐才也。然草创经纶之际。
圣贤驰骛之。腾啸而驭风云。
叱咤而成功业。其在士彟耳。
以如天之圣。用知子之明。
檃括所在。锱铢不缪。
岂如赵邦谋嗣。惟验于藏宝。
楚国择材。更凭于埋璧。
文穆之弃代也。庐于墓茔。
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丧纪之节。复如居穆后之哀。
芝草生于庐前。偫乌数万。
衔土集于坟上。山中旧多猛兽。
行李艰阻。至是皆逃窜绝迹。
时人以为纯孝之感焉。隋高祖雅闻帝名。
屡加辟召。友人同郡叔孙贺。
博通之士也。阴阳术数。
无所不该。谓曰。
公状貌非常。但玉理(一作埋)耳。
终居人上。勿为事先。
亦知隋统将终。乃称疾不应。
汉王谅以戚藩之重。作牧太原
乃亲率官僚。造门致礼。
深加敦谕。逼令进发。
不得已起应明扬。至仁寿宫。
隋文帝寝疾。有敕馆于内史省。
以须后命。高名宿望。
倾动当朝。承风仰流。
揖拜无地。衣冠如宗海之赴。
士庶均在田之睹。司徒观王雄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宏兵部尚书柳述咸与抗礼。
延登首席。中郎之下迎王粲
计吏之长揖袁逢。千载风流。
复存斯举。风仪伟丽。
占对详明。朝端改容。
左右属目。钦才辩。
欲探阃奥。争出异同。
互兴名理。而洪钟有虚受之量。
明镜体不疲之德。词同炙輠。
应若扣机。立定雌黄。
既堪嬴后前膝。坐离坚白。
足使田巴杜口。观王既特相钦慕。
牛宏亦深加敬异。并虚心降节。
投分申交。而杨素负才。
耻己不若。虽外示接引。
而内怀猜忌。乃私谓观王牛宏曰。
吾观武氏风骨。实有英雄之度。
今太平无事。安用此人。
不如除之。王等不荅。
柳述又潜遣相工视知之。
深不自安。会隋文帝崩。
因移病出外。等以为伪迹。
从此欲搆祸端。赖观王牛宏营护得免。
汉高以英威冠代。取忌范增
刘主以倜傥出偫。见疑曹操
比方前事。有若合符。
既脱网罗。深自隐匿。
虽室家追访。犹见砀山之云。
而廛里去还。不就丹陵之日。
杜城之弋猎。罢雷泽之渔钓。
独览前志。长怀古人。
有行高于时。有行济于物。
辄慷慨击节。殷勤留想。
便欲冥道契于一朝。托神交于千载。
埙篪唱和。自多跗萼之亲。
风景游遨。无乏林泉之兴。
岁将晏也。龙蟠凤戢者久之。
大业七年炀帝徵天下精兵。
会于涿鹿。将亲授节钺
以伐辽左。旌旗亘于千里。
转运盈于万轴。闾阎失业。
郡县不安。谓诸兄曰。
夷狄不宾。肇于上古。
自当置之度外耳。未有纡万乘而雠小忿。
扰偫生而赴非急。夫兵犹火也。
不戢自焚。祸乱之萌。
从此始矣。既而六师鱼溃。
九野鸿飞。竟兆天亡之徵。
卒成土崩之势。于是慨然有志。
方思濡足。乃讨论兵法。
商搉将率。上自黄帝
下讫有隋。考其谋略机权。
稽其成败得失。并列名氏。
为之赞论。殚鱼钤武韬之术。
究元女黄公之符。勒成一家。
凡三十卷。名曰古今兵要。
制高秦肆。事轶鲁门。
可以刻秘牒而升庙堂。可以藏名山而悬日月。
圣人之心情见矣。天下之能事备矣。
于时兵戈屡扰。饥馑荐臻。
英杰怀逐鹿之心。氓黎有瞻乌之惧。
期谢公之出处以卜兴衰。待韩王之从就而论胜负。
与能之托。时议攸归。
长吏猜焉。数令相觇。
自惟人望。惧祸机。
欲混迹而同尘。且韬光而向晦。
乃出应期命。为河北道总管府司骑参军
智周变通。道兼语默。
戢大鹏之举。逐集榆枋。
降应龙之神。还游陷阱。
杨元感之作乱也。后主方重讨辽东
元感进围洛阳官兵频战不利。
城中大骇。议欲出降。
时帝在东都。惧其失计。
遽往见留守樊子盖。为陈用兵形势。
制敌权宜。论元感必败之徵。
都城可守之策。子盖大悦。
拜而从之。尔后军谋。
一皆咨禀。卒擒元感。
之力焉。后主归自辽阳
子盖方之行所。邀
拟相推荐。知后主猜忌。
不愿多取功名。深自谦撝。
发言恳到。子盖心悟。
叹息而罢。于是汎以军功。
奏授正议大夫。迁晋阳宫留守司参军
无忌之克敌让封。仲连之立功辞位。
比我休德。曾何足云。
既博通偫书。兼善众术。
拂龟端策。未劳询于詹尹。
推历考度。无假访于山稽
大业十二年。后主幸江都宫。
私谓诸兄曰。此行也。
不复还矣。繇是乡里宗族。
起义。每自推算。
知时命未符。又念叔孙贺之言。
故抑而不许。初。
李密为杨元感谋主。元感不能从。
及闻樊子盖运筹。所揣皆如密意。
乃叹曰。天下奇才也。
遂遣书招笑而不从。
诸兄素闻名劝帝曰。
虽有才气。未能经远。
欲图功业。终恐无成。
唐高祖安抚太原。便留镇守。
观之曰。雄杰易。
聪明神武。此可与从事矣。
投刺往谒焉。贾文和之揣君。
郦食其之观将。翔而后集。
可谓明也。高祖亦虚心结契。
握手推诚。周文之得姜牙
载以騑服。成汤伊尹
告之宗庙。便应爪牙之任。
即承心膂之托。高阳历山飞来寇。
高祖击之。弧弯六钧。
箭穿七札。随手必陷。
当皆靡乱。神兵掩击。
丑虏大歼。熊山之破赤眉。
不比其捷。犬邑之摧青犊。
未俦其俊。高祖嗟叹。
赏赐甚多。军师凯旋。
便过帝宅。乐饮经宿。
恩情逾重。其后数过辄宿。
遂以为常。尝夜行。
闻有称唐公为天子者。登遣寻索。
了无其人。又梦从高祖乘马登天。
俱以手扪日月。于是具以状白。
并献所撰兵书。高祖大欢。
益以自负。置其书于箱箧。
后皆按以从事。闻程昱之梦。
即以为名。听张良之言。
皆纳其策。所谓天授。
岂但人谋。高祖将举义兵。
领徒于城内。义旗建。
中郎将兼司铠参军。陪斩木之经始。
奉披荆之缔构。异中涓之受职。
同别校之分麾。从破吕州
进授右光禄。师至霍邑
隋将宋老生发兵拒险。军不得进。
偫下多请引还者。高祖将从之。
直入切谏。高祖乃止。
决机于龙斗之日。定策于狐疑之辰。
裨谌之请车。同子房之借箸。
实建王业。事符天启。
霍邑定。拜寿阳县开国公
食邑一千户。屠城斩邑。
既凭帷幄之谋。开国承家。
即启山河之赋。京师平
光禄大夫。赐宅一区。
钱三百万。䌽五千段。
灌婴之频从征伐。始拜大夫
去病之累著勋庸。方开甲第。
释干戈而论俎豆。起桴鼓而立君臣。
式是礼仪。允归通博。
义宁元年礼部侍郎。馀如故。
仪刑斯在。命服有辉。
肃事南宫。虽懋于春典。
司言东掖。更资于夕拜。
黄门侍郎。馀并如故。
职参持盖。位连负玺。
茂先之博览图籍。誉满玉堂。
务伯之提正纲维。名高琐闼。
录前后功效。改封义原郡开国公
增邑一千户。赐良马二百匹。
(一无此字)二千石。爰膺嘉赏。
遂启大邦。解汉皇之骖。
宁比其惠。分吴主之
未齐其宠。武德元年内史
累让不受。改授纳言
又固辞。乃授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并越将军
赐田三百顷。奴婢三百人。
䌽物二万段。黄金五百斤。
食实封五百户。金章紫绶。
玉鼎黄扉柱国齐元相之班。
将军比命卿之服。膺上赏而军国。
中枢而议文武。恩荣兼被。
时辈莫俦。三年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差肩八座。
配象七星。以百揆之枢衡。
参万机之损益。德绩兼备。
声望日隆。于时军旅犹殷。
宪章未洽。尽心翼亮。
推诚匡辅。入有造膝之谋。
外宏匪躬之义。兴复乎九畴之叙。
弥纶乎百度之阙。颓纲所以克振。
令典于是毕修。高祖□之。
礼绝偫彦。进封应(一作晋)国公
加实封八百户。馀并如故。
高祖又谓曰。朕在并州之日。
恒往卿家。今欲使卿一门三公
用微荅主人之意也。是日封长兄司农卿士棱为宣城郡
次兄行台左丞相士逸为安陆郡。并食邑一千户。
欢比连席之旧。契均同舍之游。
酬德踰于二钱。报恩过于一笥。
阖门受邑。宁惟吴汉之子孙。
举宗毕侯。岂直萧何之兄弟。
尔后高祖行幸。常令留台事。
兼知南北牙兵马判六曹尚书相国之处秦中
盖资镇抚。令君之住许下。
仍参筹画。具瞻惟允。
是谓国钧。时帝先缺中闱。
高祖亲为求偶。谓曰。
纳言遂宁杨达。才为英杰。
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
可以辅德。秦晋之匹。
不能加也。于是特降纶言。
俾成姻对。高祖自为婚主。
桂阳公主专知女家。降六礼于璿枢。
指三星于金穴。鲁大夫之嫁女。
卿士送迎。张公子之取妻。
乘舆供帐。作俪于凤凰之兆。
相从于孔雀之楼。伐柯则欢其食鱼。
则美其巢鹊。是配琴瑟。
爰宜室家。钦若有行。
孝明高皇后妃也。始同妫水之聘。
终启涂山之业。永言好合。
若有神灵之契焉。憬彼涂泥。
实惟淮海。襟带全楚。
咽喉劲越。虽孙权故业。
久黜霸图。而刘濞馀妖。
仍多反气。杜伏威初行僭逆。
辅公祏继以乱亡。泉薮未惩。
萑蒲犹在。帝思俾乂。
遂纡时哲。以本官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赐锦袍宝带一具。尔乃抚之以诚恕。
经之以权略。钩距闇施。
既问羊而知马。网罗潜设。
亦因鱼而得鸿。降北海之渠。
未踰期月。尽(一作剿)南山之盗。
讵假旬时。然后商旅安行。
农桑野次。化被三吴之俗。
威行百越之境。輶轩符节之使。
复下于蛮陬。齿革羽毛之琛。
还输于王国矣。始高祖之饯也。
期以半年。及江湖既平。
将入觐。父老数百人。
诣阙上表。乞更留一年。
颍川之还寇恂临淮之重祈侯霸
俦功语德。彼独何人。
玺书褒焉。复留镇抚
九年。太宗储宫统事。
乃徵入朝。宠赐频繁。
事以殊礼。荆河奥壤。
密迩瀍洛。自昔股肱之郡。
由来战争之场。飞水初澄。
虽免鲸吞之患。丛祠未剪。
尚有狐鸣之妖。受委共康。
非贤勿授。使持节豫息舒道等四州诸军事豫州都督
赐黄金二百斤。朱轓首途。
吏人抃舞而交谒。皂盖临府。
盗贼惊惶而请命。倾巢咸附。
阖境肃然。弃戟捐矛。
既如张霸之政术。含哺鼓腹
更似岑熙之歌咏。利州都督义安郡王孝常称乱剑南
扇动夷落。孝常诛死。
馀党分窜。劫掠未息。
朝廷患之。太宗博访偫寮。
咸以为非不可。贞观元年拜利隆始静西龙等六州诸军事利州都督
郡惟遐徼。地实偏陬。
寻蜀新开之途。经汉主旧烧之栈。
渝人賨旅。兽骇禽惊。
招辑叛亡。抚循老弱。
赈其匮乏。开其降首。
百城櫜弓而不用。偫盗束手而来归。
宏以善贷之恩。赦其既然之罪。
未移弦望。郡境乂安。
制书褒扬。增邑五百户。
赐珍物服玩。黄次公政称长者
裂壤开封杜伯侯动无閒然。
赐书增秩。五年改授荆峡澧朗岳果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
眷兹上流。实惟旧楚。
荆台之跨跱。连渚宫之形胜。
一都之会。昔号难治。
仁化久覃。威名先著
褰帷而十部咸肃。闭阁而万殊皆理。
宽力役之事。急农之业。
狴圄空而京坻实。奸回息而礼义兴
市不倚门。田多让畔。
烝人罢讼。咏河上之甘棠。
游女无思。歌汉滨之乔木。
流化实同于二陕。宣风宁止于六条。
先是微属亢阳。颇伤时稼。
乃亲往长沙寺。迎阿育王像而祈焉。
俄而油云勃兴。大雨洪澍。
倏忽而四境滂霈。须臾而千里沾洽。
申虔未踰于晷刻。降福遄同于影响。
一州叹骇。称有神明。
是知元符未臻。且列于公侯之位。
帝道潜契。实冥于天地之德。
昔者姬文事。行化始自于江沱。
武平吴。树勋实由于荆土。
诚作之基址。乃兴王之窟宅。
况复风烟气色。楼台迩翔凤之川。
邑里光辉。阡陌通卧龙之境。
爰纡不世之主。将建非常之业。
于是乎百物呈瑞。三灵降休。
游殷朝之白狼。止酆尹之丹爵。
含牙之兽。遁迹于殊邻。
同颖之禾。垂苗于近甸。
惠爱之德著矣。皇王之迹兆矣。
然后白气流而圣人感。黄河清而圣人生。
奄有六宫。遂荒三象。
化千乘而为万国。抚四海而成一家。
起藩屏之会昌。致寰瀛之景福。
大矣哉。九年。
唐高祖崩。奉讳号恸。
因以成疾。太宗遣名医诊疗。
道路相望。医以病候将深。
劝令进药。因举声大哭。
呕血而崩。敬想忠义之风。
缅惟臣主之分。求诸古昔。
未之闻也。时年五十九。
遗令归葬文水。因山为坟。
穿足容棺。敛以时服。
灞陵之不藏金宝。纪市之无变廛肆。
惟圣达节。千载同风。
于是具僚失图。阖境哀恸。
农商号于野。士女哭于衢。
三月停竽瑟之音。再期深考妣之慕。
宁止东城故老。安歌对陈氏之祠。
复见南岘吏人。垂涕望羊公之碣。
太宗崩状。嗟悼久之。
曰。可谓忠孝之士。
乃命史官书之。追赠礼部尚书
配食太上皇庙。赠物八百段。
米粟八百石。官造灵舆。
送达故乡。仍委本州大都督英国公李绩监护丧事。
缘丧所须。并令官给。
郎中一人驰驿吊祭。谥曰忠孝公
礼也。天皇大帝嗣膺乾历。
光阐帝猷。思盛德而有怀。
念元功而载伫。永徽元年改赠使持节都督并汾慈岚四州诸军事并州大都督
馀并如故。圣上肇开阴曜。
正位坤元。永徽六年又下制赠司空
馀如故。显庆元年又赠司徒
改封周国公食邑四千户。
咸亨元年太尉太子太师太原郡食邑五千户
文水三百户奉陵邑。置令丞已下官。
夫源流广而津派长。枝叶繁而本根茂。
况立德之祀。奄百代而全昌。
谋孙之基。冠千龄而首出。
与夫东汉外戚。西京异姓。
不同年而语矣。文明元年
皇帝临朝。追崇为魏王
食邑一万户。永昌元年
偫臣以名号不称。抗表固请。
于是上尊号曰忠孝太(一作大)。及钟石变声。
讴歌有奉。皇帝钦受终之茂躅。
御惟新之景命。改正朔而营宗庙。
定郊邱而立社稷。聿遵故实。
光启鸿名。乃奉册尊太皇孝明高皇帝
陵曰昊陵。庙曰太祖
推大功而增大号。奉先之义存焉。
享皇极而配皇天。敬始之诚备矣。
仍以为千人起邑。名未光于寝园。
万户陪陵。班仅齐于令长。
广崇阳之称。更增奉明之秩。
圣历二年。乃下制改昊陵署为攀龙台。
加置官属佐吏。滦水将九河齐浚。
桥山与四岳争高。然后肃敬之仪。
旁绝于恒数。尊崇之志。
上申于罔极。盖天子之孝也。
庸小人之可谈乎。初。
晋阳懿公既受田于文水。有紫气发于其地。
上冲太微。占者以为当有圣人兴于此邦。
至是而天下宗周。符于所占矣。
神气和雅。天姿英迈。
率尔坦易。而无废务。
俨然威容。实可亲昵。
俾好贤而乐善。博识而多闻。
游谈者空慕其风。钻仰者不知其度。
若乃观文察理。睹奥钩深。
推六画而见三才。覆四营而穷万象。
斯乃风皇之所以际天人也。敦本抑末。
纳祜蠲邪。探秘术于九门
致成功于六府。斯乃火帝之所以慈氓庶也。
语奇正纵横之术。论王仁义之兵。
教貙武熊罴。作舟车器械。
斯乃轩后之所以张武功也。温良浚哲。
惇懿文明。观象乎藻火之衣。
听言于宫商之律。斯乃妫水之所以昭文德也。
声为律而身为度。勤于国而匮于家。
沐雨而栉风。卑宫而菲食。
斯乃夏王之所以求诸己也。引罪让德。
持尊下卑。虚襟于药石之言。
屈体于刍荛之议。斯乃商后之所以听于人也。
不傲不逸。多艺多才。
求贤审官。兴法立度。
通刑政之要。礼乐之情。
斯乃周公之所以勤王事也。宫墙䍐测。
性道难闻。笔削所裁。
偫贤无措言之地。宪章所缀。
百代成不刊之式。斯乃孔宣父之所以正人伦也。
兼列圣之纯懿。总百王之事业。
时运未集。东皋辍鸿鹤之心。
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礼。
文命之匡虞历。都君之辅唐政。
终能与时俯仰。随运污隆。
居位恒屈其身。莅官必行其道。
是以参谋帷幄。则消薄蚀而殒搀抢。
助理盐梅。则成雍熙而作舟楫。
名裕于八能之士。德高于五圣之臣。
及赐瑞分圭。牧州典郡。
其人变而众化。其政贤而偫美。
入称来晚。讴歌迎节传之车。
出有去思。号泣拥襜帷之路。
岂惟南征而北怨。固亦西泣而东悲。
覃于鸡犬之乡。泽浸于蚁蝼之穴。
用能摛光表之盛业。启格天之洪绪。
存膺显位。彤弓开九命之尊。
没享大名。紫箓登万乘之贵。
岂非天道人事。祐贤福善之徵欤。
皇帝念过隙之不留。哀终天之䍐报。
钦致孝之前辙。仰增名之旧式。
以为庙堂作颂。功业才播于朱丝。
书策勋。德音不传于翠玉。
将谋相质之事。更宏丕显之躅。
载纡中旨。爰命下臣。
泗水之遗风。求弇山之故事。
奉天经而扬词藻。图范而悬金石。
将使神功睿业。配图象而昭临。
茂烈崇徽。共方仪而永久。
跪承大命。而为颂曰。
厥初剖判。肇有君臣。
体国经野。司天属人。
二微递袭。五运相因。
惟德是辅。惟乾罔亲(其一)
谦庄斯崇。荒侈则替。
金镜易失。玉仪难继。
于皇圣周。独与神契。
受箓千祀。重光百世(其二)
轩谢挚立。辛迁稷升。
岐山光启。酆水丕承。
淳耀中缺。灵符更兴。
三才奄有。八景时乘(其三)
隆庆基。诞生睿德。
齐圣刚毅。钦明柔克。
行为天经。语成帝则。
文冠杨史。学穷儒墨(其四)
僶俛三聘。观光九重。
未交刘彻。先揖袁逢
路险难进。才高不容。
言辞吠犬。退保潜龙(其五)
人忌英雄。物疵孤直。
随运出处。与时消息。
遂汨泥沙。爰栖枳。
择木候主。抟风举翼(其六)
披荆晋野。借箸汾圻。
霍邑通路。秦关启扉。
策无遗兆。虑必先机。
汉主分食。萧王解衣(其七)
裂壤畴庸。升朝致绩。
勋刻彝鼎。任司衡石。
玉铉调梅。金坛秉戚。
职备文武。道光帷帟(其八)
恩洎同胞。礼加内主。
鱼贯纳币。雁行分土。
外馆施衿。中台曳组。
荣被亲戚。庆隆今古(其九)
三事出牧。九卿为守。
忧人急才。屈道资祐。
淮水颍川借寇。
龚遂买牛。宋均浮兽(其十)
荆吴异俗。梁豫殊乡。
德绩均被。共芳。
歌迎来轴。泣送归艎。
朝礼斯懋。宸心孔臧(其十一)
尧得圣臣。纳诸大麓。
舜让才子。止其枚卜。
况我皇明。兼而韫椟。
徒屈时命。罔终天禄(其十二)
戢耀南纪。迁神北维。
二分齐德。三马同基。
汉曲图像。江沱立祠。
存流美化。没有馀思(其十三)
钦若大君。奄荒天位。
率由礼乐。仰尊名器。
禋郊展礼。升坛立谥。
祗敬已洽。孝思无匮(其十四)
衣冠轸慕。园寝加隆。
祼择殷士。歌留沛童。
弇山垂裕。济水铭功。
流德音乎翠玉。配贞观于元穹(其十五)
老人星689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赫赫宗周。皇天降休。
丽哉神圣。皇天降命。
开纲布网。发号施令。
河出图兮五云集。天垂象兮三光映。
南极之庭。老人之星。
煜煜爚爚。煌煌荧荧。
秋分之旦见乎丙。春分之夕入乎丁。
配神山之呼万岁。符德水之兆千龄。
晃如金粟。粲若银烛。
比秋草之一萤。状荆山之片玉。
浑浑熊熊。悬紫贝于河宫。
奕奕炜炜。曜明珠于汉水
其光也如丹。其大也如
稽元命之攸述。按星经之所纪。
见则化平主昌。明则天下多士。
经始灵台。嵯峨崔嵬。
星则唐都讲艺。气则王朔呈材。
昼观云物。夜察昭回。
睹南郊之炳耀。欣北极之康哉。
三公辅弼。庶官文武。
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瞻太霄而踊跃。伏前庭而俯偻。
万人于是和歌。百兽于焉率舞。
穆穆神皇。受天之祥。
邈矣台州之北。窅然汾水之阳。
贞明也者。日月同光
贞观也者。天地为常。
有混成之独立。运元气之茫茫。
若夫大虹流渚。金天当宁。
大电绕枢。轩辕受图。
殷馗则黄星见楚。雷焕则紫气临吴。
青方半月。东井联珠。
辰极之齐七政。泰阶之平六符。
虽前皇之盛德。又何以加于此乎。
至若甘露溢。醴泉出。
蓂荚生。嘉禾实
凤凰丹彩。驺虞白质。
南海无波。东风入律。
比夫皇穹之锡寿。何足以谈其万一。
圣上犹复招列仙。择偫贤。
日慎一日。元之又元。
兵戈不起。至德承天。
臣炯作颂。皇家万年。
国公墓志铭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永昌元年春二月甲申朔。酅国公薨。
公讳柔。字怀顺
宏农人也。县犯太原王讳。
改为仙掌焉。公即隋炀帝之元孙。
元德太子之曾孙。恭帝之孙。
国公行基之子。粤若稽古。
崇德象贤。统承先王。
修其礼物。惟丞相保宁西汉
太尉亮弼东朝。功书王家。
泽流后嗣。亦犹司徒之敬敷五教。
殷德日新。后稷之播时百谷。
周有大赉隋高祖昧旦丕显。
齐圣广渊。皇天眷佑。
诞受顾命。恭皇帝逊位明扬。
让天下。作宾皇室。
与国咸休。系承百代之宗。
国称二王之后。公山河积气。
清白馀基。孝友著于闺门。
信义行于邦国。纵心妙用。
不出户庭。覃思典坟。
不窥园圃。及其上公传位。
命服居前。有怵惕之心。
无骄矜之色。汉之平帝
犹敬刘歆。鲁之戴公
尚闻商颂。大唐贵为辰极。
富有寰瀛。用三王之礼。
以同天地。奏八代之乐。
以答神祗。郊上元
定泰时。金绳玉匣。
日观登封左个西偏。
明堂布政。未尝不虞宾在列。
周客来庭。礼秩尊于百寮。
赞拜绝于偫后。犹能小心畏惧。
慎肃恭。上帝时
下人祇协。以为藩屏。
以训子孙。禀命不融。
享年五十有五。呜乎哀哉。
越某月。葬于某原。
嗣子某官。生尽其孝。
死尽其哀。学不替于为丧。
礼有踰于钻燧。卜其宅兆。
俾无后艰。述其家风。
谓之不朽。其铭曰。
有客有客。乘殷之马。
建于上公。尹兹东夏
有客有客。乘殷之辂。
作宾王家。率由典故。
天之苍苍。人之云亡。
柏槚成行。魂归故乡。
荅制问事(八条) 其八 请息兵科689年3月19日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伏以当今国家事最大者。
在兵甲岁兴。
赋役不省。
神皇欲安人思化。
理不可得。
何者。
兵之所聚
必有所资。
千里运粮。
万里应敌。
十万兵在境。
则百万家不得安业
以此徭役。
人何敢安。
臣伏见国家自有事北狄。
于今十有馀年。
兵甲岁兴。
竟不闻其利。
岂中国无制胜之策。
朝廷无奇画之臣哉。
臣窃谓不然。
是未计之庙算尔。
臣伏惟神皇圣武天威若神。
突厥小丑。
何足诛灭。
然今未灭者。
臣恐庸将无智。
未审庙算之机。
故使兵甲日多。
徭役日广。
今国家又命将出师。
臣愿神皇审图庙算。
量其损益。
计其利害。
若事必不可请兵不虚行。
兵不虚行。
赋役自省。
以此安人
得贤可理。
若失之于此。
而救之于彼。
臣恐人日以疲劳。
不得安息
伏愿熟察臣言。
审图庙算。
则夷狄不足灭。
中国可永宁。
刑书689年闰9月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承务郎右卫曹参军陈子昂谨顿首昧死上言。
臣闻昔者圣人务理天下者。
美在太平
太平之美者。
在于刑措。
臣伏见陛下务太平之理。
而未美太平之功。
贱臣顽微。
窃惑下列。
臣前蒙天恩召见。
恩制赐臣曰。
既遇非常之主。
何不进非常之策。
草木微品。
天恩降休。
伏刻肌骨。
不敢忘舍。
今陛下创三皇之业。
务三皇之理。
大统已集。
神化光明。
虽伏羲神农。
昔有天下。
诚未足比。
臣敢不竭节以效愚忠。
臣闻自古圣王谓之大圣者。
皆云尚德崇礼
贵仁贱刑。
刑措不用。
谓之圣德。
不称严刑猛制。
用狱为理者也。
故周有天下八百馀岁。
而惟颂成康
汉有天下四百馀岁。
而独称文景。
皆由几致刑措者也。
何则。
刑者政之末节。
非太平之资。
臣窃考之于天。
天贵生成。
验之于人。
人爱生育。
旁稽于圣。
圣务胜残。
皆不云以刑为德者。
然则圣王养天下者。
固当上务顺天
下务济人。
不天不人。
不可谓理。
故曰惟天为大。
唯尧则之。
又曰唯天地万物父母。
唯人万物之灵。
亶聪明作元后。
元后作人父母。
然则为人父母。
固当贵于德养。
不可务于刑杀。
臣伏惟陛下圣德至大矣。
应天受命。
有三皇之功。
顺人正位。
有三皇之业。
拜图巡洛。
有三皇之符。
专名显号。
有三皇之册。
明堂神构。
万象宣威
风雨顺时。
百谷昌熟
可谓足为万代之规也。
今天下百姓。
抱孙弄子。
鼓腹以望太平之政矣。
陛下为天地父母。
固将务德以顺养之。
登于太和。
以协皇极。
今陛下之政。
虽尽善矣。
太平之理。
犹屈于狱官。
何以言之。
太平之朝。
务上下乐化
不宜乱臣贼子。
日犯天诛。
比者大狱增多。
逆徒滋广。
愚臣顽昧。
初谓皆实。
乃去月十五日
陛下特察诏囚李珍等无罪。
魏真宰有功。
召见高正臣
又重推元万顷
百寮庆悦。
皆贺圣明。
臣乃知亦有无罪之人挂于疏网者。
陛下务在宽典。
狱官务在急刑。
以伤陛下之仁。
以诬太平之政。
臣窃私恨之。
赖陛下又独决天断。
宽荡偫刑。
死囚张楚金郭正一弓彭祖王令基等。
以凶恶之罪。
特蒙全活。
朽骨更肉。
万死再生。
天地人祇。
实用同庆
何以知之。
臣伏见去年八月以来。
天苦霖雨。
自陛下赦李珍等罪。
天朗气晴。
九月十八日
明堂享会。
庆云抱日。
五彩纷郁。
龙章竟天。
万品咸观。
宇宙同庆
其月二十一日
恩敕免楚金等死。
初有风雨。
变为景云。
司刑官属
皆所共见。
臣闻阴惨者刑也。
阳舒者德也。
庆云者喜气也。
臣伏考之洪范。
验之六经。
圣人法天。
天亦助圣。
休咎之应。
必不虚来。
陛下法天垂仁。
天助陛下仁化
狱吏急法。
则惨而阴雨。
陛下赦罪。
则舒而阳和
君臣欢娱。
则喜而见庆云。
天意如此。
陛下岂可不承顺之。
夫刑者怒也。
不可以承喜气。
今又阴雨。
臣恐过在狱官。
况陛下明堂之理。
本以崇德
配天之业。
不以务刑。
今垂拱法宫。
且犹议杀。
布政衢室。
而未措刑。
贱臣顽愚。
尚疑未可。
况巍巍大圣。
光宅天下哉。
今者系狱囚徒。
多极法者。
道路之议。
或是或非。
陛下何不悉召见之。
自诘其罪。
罪真实者。
显示明刑。
罪有滥者。
严诛狱吏。
使天下咸服。
人知政刑。
以清太平之基。
用登仁寿之域。
岂非至德克明哉。
邓太后以天降旱。
亲决洛阳囚徒。
良史书之。
而以为德。
况陛下大圣亿万。
超于邓后者乎。
夫狱吏不可信。
多弄国权。
自古败亡。
圣王所诫。
陛下万代之业。
千载之名。
固不可使帛书之。
有亏于此也。
伏愿熟察。
以美太平之风。
贱臣不胜愚恳忠愤之至。
辄投谏匦昧死上闻。
为程处弼庆拜洛表689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某言。臣粪土残魂。
合窜荒裔。特蒙陛下施再生之德。
赦万死之诛。起骨九泉。
同列编户。臣诚万死。
无以上答。况恩全贱命。
生在帝乡。伏见陛下至德配天。
化及草木。天不爱宝。
洛出瑞图。地不藏珍
河开秘箓。陛下恭承天命。
因顺子来。建立明堂。
式尊显号。成之匪日。
功若有神。万国咸欢。
百灵同庆元正肇祚。
品物惟新。陛下郊祭旻天。
总受偫瑞。神灵庆戴。
万福攸宜。斯实旷古莫闻。
于今始见。喙飞蠕动。
莫不欢心。臣以粪土穷骸。
不合辄同朝贺。以古来大礼。
莫盛于今。昔登封泰山。
七十四主。明堂布政
无三数君。诚以陛下道冠古今。
恩溢天地。昆虫草木。
犹或相欢。况臣久蒙驱策。
今日又拔死为生。沟壑残骸。
而得再造。遂得恭闻大礼。
侧听鸿名。臣伏惟宇宙之中。
含气之类。蒙恩负德。
独臣最甚。向非陛下慈造。
曲被鸿私。臣巳灰灭遐荒。
肝涂边壤。岂得尚存骸骨。
恭闻圣庆。臣所以匍匐冒死。
不避诛戮。冀申蝼蚁之情。
以同燕雀之庆。然臣自惟罪累。
不可比人。在于礼经。
尤宜自绝。所以屏营粪土。
不敢先闻。今既万国礼终。
百神庆毕。昆虫鸟兽。
亦并欢宁。故臣蝼蚁之诚。
始敢冒死上贺。臣伏知冒礼违法。
罪合诛夷。臣生见明时。
豫闻嘉庆。臣今即殒灭。
实万死为荣。不胜欢踊戴贺之诚。
洛阳朝散大夫马府君709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君讳某。
字某
扶风人也。
其先伯益赞禹。
中衍御殷。
在周曰嬴。
在晋曰赵。
上卿以人归政(疑)将军马服为姓。
缉熙乎平通重合
焜耀乎伏波中水
高祖汾州刺史讳归欢
我大父鹰扬郎将讳士干
严考获嘉讳果
济美惟旧。
冥德于君。
君幼而瑰奇。
长有规操。
乐道稽古。
升堂睹奥。
伯父匡武抚之曰。
亢宗保家。
吾有望尔。
悉以先人家牒图传付之。
太学
明经
巴西
内忧去职。
君四岁而孤。
重集于
因心孺慕。
名教同伤。
归次葭萌
江溢毁道。
攀轜号恸。
涛为之却。
蜑人哀之。
葺栈而济。
释服。
襄阳
主进鱼。
家绝鲜食。
州将鲁王俾盘二白鱼。
时其亡也遗之。
夫人以辞。
君还拜受。
使复。
王曰。
非惟是夫。
又亦贤妇。
吾尝其一。
得其二善焉。
长史卢幼孙悦是奖也。
举君清干有闻。
授清城尉。
未往。
且有后命。
河西营田判官
物土穑人。
稿谷洋羡
皇揆其懋。
考绩登焉。
程务挺之军灵也。
咨君运筹。
乘递入幕。
获虏数百。
欲剿罄之。
君谏曰。
王者之师。
将德是以。
讨叛惟武。
携远在宽。
搏牛之䖟。
不可破虱。
未擒伏念。
何逞累囚。
乃止。
师归。
策勋上柱国
温县
永淳阻饥。
广提中外。
绝甘分少。
约己周人。
既丧好逑。
室无嬖御。
夫人张氏。
詹事丞师寂之女也。
敬事皇姑。
能佐君子。
娠有胎教。
宗如乐谐。
前志之美。
多所阙载。
绛郡夫人王氏。
则天圣后姑之女子。
而夫人之母也。
尝曰。
妇则女训。
吾女有焉。
享年不永。
元发殂落。
先时君之伯姊归宗。
夫人推居廨寝事之。
而躬处下室。
及亡。
设几筵于正寝。
惟明灵以女公之故。
凭巫通梦。
屡寝为辞。
举家恳启。
久而后定。
噫。
生则尽礼。
死而知让。
殆其神不昧乎。
温秩满。
洛阳
当周之兴也。
版都社。
泽郊庙。
粹纷岳。
僎明堂。
京毂回回。
日不暇给。
又敕君专总徒匠。
凡三百有馀旬。
蕴劳成疾。
聃忧损寿。
永昌元年孟夏辛卯
卒官。
春秋五十有七。
帝用悼之。
朝散大夫
旌淑纪庸。
礼也。
龟玉在山泉为国宝。
以其灵与瑞。
君子居下位而上达。
以其名与义。
夫是之宠。
有由也哉。
葭萌之戚。
昭其孝也。
阳侯息浪。
异类胥感。
襄阳之馈。
识其洁也。
德形于家。
声闻于外。
塞垣之谠。
植其仁也。
众俘赖全。
将不为暴。
重屋之役。
厎其勤也。
没而荣。
朝不弃力。
有一于此。
犹为令德。
况备举乎。
岂惟其身。
将施其后。
厥子搆据择。
皆国之良也。
为有后之□其在是乎徵。
搆职太子仆
景龙初长安也。
永惟考袭朱芾。
已佩葱珩。
母氏早逝。
而荣不及。
乃让赐阶。
乞封先妣。
天子怜之。
制赠夫人清河县太君
人谓长安能报恩矣。
诗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此之谓也。
马氏之墓。
世在扶风
清河之丧也。
卜宅于洛阳北邙南麓。
后君捐馆。
因窆其所。
夫人穴于兆之甲。
大夫竁于域之庚。
今龙集戊申
将返葬故国。
君执友礼部侍郎严善思谂之曰。
夫子之逝。
一终八辰。
精气其存。
亲壤石矣。
吾尝相二土。
从新其愈乎。
且不恋本达。
不合葬古。
神尚休。
无或变。
有梦先君者。
与其言叶。
于是祗率嘉话。
既妥成规。
堙双坟。
沟四堑。
傍建祠宇。
前勒丰碑。
茫茫天地。
永怀长毕。
谁居后之人。
匪惟是四时烝荐之事。
所以观百代祖宗之烈。
其词曰。
昂昂大夫
有邈其致。
洽闻肤敏。
赒穷锡类。
行实回川。
清能改位。
佐邑惟五。
安人则四。
多稼穰边。
昌言扈帅。
比义后稷
勤官没地。
歔欷天朝。
毳衣以襚。
我有令德。
追启清河
宜家族揉。
主祭神和。
亲戚光贵。
剑盖金歌。
相从先后。
乐此山河。
常州刺史平君神道碑714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公讳贞慎。字密
一字閒从燕国蓟人也。
盖晋之公族有韩国者。列于世家。
韩之馀子食平邑者。因为氏姓。
有汉丞相。改造绣衣。
在魏蓟侯。宅兹元社。
故瓜瓞绵于三辅。枝叶盛乎两燕。
魏齐之閒。世济其美。
公即北齐司空公鉴之曾孙。秘书郎子敬之季孙。
偃师直容之叔子。钟积庆之洪允。
包太和之粹灵。敦庞沈静。
直方易。仁义根心。
政理率性。度以礼义。
文以诗书。户部尚书清河崔知悌
朝望人伦。公之文友。
深赏延誉。远近宗焉。
始以司成进士卢州慎县刺史卢宝允举器藏下僚。
冀州大都督府曲沃县。换晋州洪洞县主簿
平阳道昕。气尚标举。
河东裴知礼。鉴裁精拔。
阳推以孝友资身。裴亦荐以经邦兴化
雍州新丰县。卢少儒引为检点判官
差卒选校。小大推允。
休议登闻。擢监察御史里行
奉使黔中监选。有牂柯谢凤节仁奏罢汉官。
专任首领。公上其挟奸树党。
俶扰蕃落。天子悟焉。
再使置吏。远夷骚而旋定。
旧贯改而复完。又駉牧在野。
攘窃是繁。耗以岁月。
莫之禁禦。公轺车上陇。
偫慝毕露。表监官斛斯果之辈。
夺职者九人。没赃者万计。
牧圉知禁。思无邪矣。
开耀閒吐蕃侵境。师旅不给。
乃购运酬勋。募耕入选。
利之所在。诈亦居焉。
公与大理正王守一。于河兰鄯廓四州。
推获僦籴王希古卢种王诞。其徒二千馀人。
正处其罪。爰得我直。
监察御史。内难去职。
居丧过毁。死孝贻忧。
光宅初。肇建两台。
分典百郡。服阙。
右台监察御史巡察河南
澄清郡邑。升贤弊罪。
能执其中。类功最。
加两阶。拜右肃政殿中侍御史
郎官法天。古难其选。
具美斯在。再拜司勋员外郎
永昌中。遭凶党网罗。
周兴所奏。贬温州固安
州特举清白。改鸿州栎阳
邑多猾人。屡宰败驾。
公威有素。诚结无欺。
率是而行。人用不扰。
狱犴自静。狼戾反悫。
诏书嘉誉。加朝散大夫
又罗密徒贝锦。为河内所鞠。
括州员外司仓。寻而事白。
吉州司马神龙中兴
官反旧政。穷鳞沛而纵壑。
堕羽翼而顺风。拜司门郎中兼卫王司马
无何。正除卫王司马
太子左庶子。以节悯之祸。
出为涪州刺史。未往。
又转卢州司马。致仕久之。
景龙中复起左谕德荣文馆学士。诏曰。
公缙绅书彦。操履清淳。
令誉播于始终。嘉绩宣于中外。
储闱谕论。雅望尤高。
宜申朝典。俾加徽服。
银青光禄大夫。又摄詹事东都留守
常州刺史。居岁馀。
优诏致仕。享年八十。
先天元年仲冬。薨于河南之正平里第。
遗令近地便葬。敛以终服。
开元二年冬。卜葬于伊阙之西。
夫人河东县柳氏祔焉。礼也。
公出入四朝。历官二十。
其进也。皆择能录勤。
惟德是与。其退也。
必含垢受屈。在涅不淄。
子文之量。从可知矣。
凡撰淳孝友悌传各一篇。以匡储后。
撰先君亲友传十卷。以笃故旧。
撰家谱家志各十卷。以明系本。
河南巡察记十卷。以辨风俗。
通理博物。立诚锡类。
其孰能见志以著书。因事以设诫。
若斯之盛也。有文集十卷行于代。
初公侍祠清庙。有髦士之宜。
而先考偃师蒲州长史。自祖考三叶。
茔无碑记。公咨诸通儒。
而追铭碣。幽赵之士。
以为美谈。夫为子则颂德以尊祖。
饰终以荣亲。孝之大也。
为臣则不枉毫发以顾私。不避豺狼以挠法。
忠之至也。洁志则利不涉口。
欲不萌心。清之源也。
履道则不俛眉以悦势。不屈色以苟容。
正之方也。诗曰仲山甫举之。
公有其德。传曰左邱明耻之。
公有其直。总是四善。
远齐二贤。于是芬苾令问。
优游眉寿。惠风激于胜流。
丕绩敷于哲后。然以忤彼权贵。
保兹介特。不登三阶。
以正四国。贞白之士。
慨焉太息。其孤总授。
充穷泣血。靡所寘怀。
俾予作颂。布哀丰石。
恭惟先人之寮友。常奉长者之话言。
公雅珍确实。不尚华靡。
敬慎风规。直纪行事。
业广词褊。万无髣髴。
少子授。八分之妙。
独善当时。公平日惠爱。
故存之刊刻。词曰。
峨峨淑德。克生休命。
履孝蹈忠。含清体正。
如玉之洁。如金之镜。
高明洵美。学以润之
官方正事。静以镇之。
严宪府。公三峻之。
赫赫储宫。公三训之。
道有行废。时有泰否。
三入三出。无愠无喜。
鼓缶而歌。悬车致仕。
全归葬俭。允也君子。
西山幽幽。东川悠悠。
云过坟阙。风薄松楸。
人亡道存。荣往哀留。
贻世作则。行归于周。
人日立春小园689年1月7日 唐 · 苏颋
 押缉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山积高次,表里望京邑
白日最灵朝,登攀尽原隰。
年灰律象动,阳气开迎入。
烟霭长薄含,临流小溪涩。
宾朋莫我弃,词赋当立。
更与韶物期,不孤东园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唐 · 释志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
仪凤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
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
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
众圣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
于此山中。汲引苍生。
教诸菩萨。波利所恨。
生逢八难。不睹圣容。
远涉流沙。故来敬谒。
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
悲泣两泪。向山顶礼。
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
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
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
不惮劬劳。远寻遗迹。
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
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
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
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
老人曰。既不将经。
空来何益。纵见文殊。
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
取此经来。流传汉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偫生。
拯济幽明。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
僧闻此语。不胜喜跃。
遂裁抑悲泪。至心敬礼。
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
其僧惊愕。倍更虔心。
系念倾城。回还西国
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
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
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
敕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
远取经来。情望普济偫生。
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
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
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
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
将向西明寺。访得解善梵语汉僧顺贞。
奏共翻译。帝随其请。
僧遂对诸大德。共顺贞翻译。
译讫。僧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
于今不出。今前后翻两本。
并流行于世。小小语有不同者。
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
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照三藏法师
问其逗留。一如上说。
志静三藏法师咨受神咒。法师于是口宣梵旨。
经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
梵音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梵本勘校。
所有脱错。悉皆改定。
其咒初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
其咒句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错。
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
幸详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
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问其逗留。
亦如前说。其翻经僧顺贞。
见在西明寺。此经救拔幽显。
最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
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感事三首(此后并是学士时作) 其二 821年 中唐 · 元稹
五言绝句 押元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
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伯仁”二句:周顗字伯仁晋元帝时仆射,与王导交厚。永昌元年之堂兄江州刺史王敦起兵反,赴阙待罪。元帝前为辩护,帝纳其言而不知。及入朝,问如何处置不对,遂杀。后曾救己,流涕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事详《晋书·周顗传》。)
仙坛山铭 唐 · 张元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
溧水县寻仙观仙坛山道士宋文干。字上仙
大唐垂拱五年。因山石自然形似。
修立仙坛三所。洎长寿元年
县令王通。字元览
在任清勤。户口增益。
因开三乡。遂以仙坛名乡。
奉仙号里。逮宝历二年
善政县令岑仲休。以德义当官。
仁威养俗。百姓畏爱。
真如父母。每施香油。
琢石为像。夫修道者
上消天灾。保镇帝皇。
下禳毒害。福润兆生。
而道倍生。元素窃刊元石。
贻厥来贤。乃为铭曰。
无名道始。有德仁基。
求仙因此。为政由之。
崆峒叶县。导帝匡时。
童女三洞。俱会无为。
无为久恒。服食丹松
神仙不死。羽化飞空。
后来君子。可蹑高踪。
问制科(解试)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五一、《象山集》卷三一
对:制科不可以有法。
制科而有法,吾不知制科之所取者何人也。
以蜗蛭之饵垂海,而冀吞舟之鱼,唐贾至犹以为诸科之病。
今制科者,天子所自诏以待非常之才也。
孰谓非常之才,而可以区区之法制束而取之乎?
然是科始于汉,盛于唐。
于我宋,其为法益密,而其得人之盛视汉、唐有优焉,何哉?
愚尝论之,汉病于经,唐病于文,长才异能之士类多沦溺于训诂、声律之间,故汉、唐之制举,不可以罪法。
我宋之盛,莫盛于仁宗
盖其承三朝涵养天下之久,和气浃洽,人才众多,学术雅正,经不病汉,文不病唐,而天圣复科之诏,又其图治之心锐而求才之意切,天下之士雷动云合,欲振耸于天子之庭者,心洋洋而冠峨峨也。
是以一举而得富郑公,再举而得张文定,其馀如何、张、苏、钱之流,亦往往可称数,号为得人之盛
然未几而范文正公且言曰:「朝廷命试之际,或将访以不急之务,杂以非圣之书,欲伺其所未知,误其所熟习,适足以误多士之心,非劝学育材之意也」。
嘉祐之末苏文忠公制策之对,且曰:「陛下所为亲策贤良之士者以应故事而已,岂以臣言为真足有感于陛下耶」?
愚以为仁宗英特之主,好贤之诚,盖不后于尧、舜、三王,而乃使当时大臣有误多士之论,制科之人有应故事之说者,是盖其法之罪也。
天圣之法不可以不变。
恭惟主上临御以来,十年三诏,锐意方闻之彦,凡记诵传注之僻,识知侍从之艰,咸汛扫而新之,则夫范文正所谓误多士者盖革之矣。
秋九月,实试贤良之士,执事大人下教诸生,以试之之时有可变而通之之理,谓今岁列郡不雨者非一,则成汤之自责,宣王之忧民,宁庄子之知天意,臧文仲之知人事,其所先所宜,可用可为者,宜有得于大廷之对。
诚如是,则苏文忠所谓应故事者又革之矣。
虽然,庆历六年监察御史唐询尝请如汉故事,俟有灾异,然后举之,亲策当世要务,罢试秘阁六篇,参政吴育执以为不可,愚尝交讥其龌龊庸陋。
盖询之意,非知待贤之体,而能勉君以尽其礼,顾患应科者之众,而欲设术以抑其进。
者,正当诛其意而取其说,从而广之。
若曰:「思未治则举之,思遗逸则举之,有缺政则举之,有灾异则举之,有大谋议则举之,惟人君之所欲举欲问,毋拘以法,毋限以时」。
则是科之设,庶乎其有补,而是科之名,庶乎其无愧矣。
不知出此,而猥曰「法不可变」。
呜呼!
待贤良而有若待胥吏徒隶者存焉,是尚为不可变乎?
龌龊庸陋之臣不知待贤者之礼,适以芜累明君之政如是哉!
故曰天圣制科之法,不可不变。
若夫汉、唐之时,则未始有定法也,所谓举之以五者,惟晁错为然。
当时特诏有司、诸侯王及三公九卿、主郡吏举贤良,而举晁错者适有五人耳。
若乃公孙弘、董仲舒、谷永、杜钦之流,而推之、选之、举之,皆不必其五也。
故彼之以五者,非有定法,而我之以二,则法之一定者也。
问之以三者,惟董仲舒为然。
当时固以对策者,条贯靡竟,统纪未终,辞不别白,旨不分明,故至于再,至于三耳。
若乃晁错、谷永、杜钦,皆止于一篇,而公孙弘止于复问,初不必其三也。
故彼之以三者,初非定法,而我之以一者,则法之一定者也。
至于应者之多寡,尤不可概论。
汉之应者以百数。
唐永昌之初,对策者千馀,当时张柬之为第一,此狄仁杰之所谓宰相材,而成诛二张之功者也。
固不可谓其应者之多,而所得之非才也。
故曰汉、唐之制科,不可以罪法。
若夫比方之事,非承学之任,故愚不复为执事道。
谨对。